《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是一本论文集(全书共五篇),集中谈论后学主题的只有第四篇文章。
徐贲认为,真正对我们有启发的“后现代”理论,是它对于“现代性”的僵化观念的批判:“后现代不是对现代性的简单拒绝;后现代是对现代性的命题和概念作一番不同的调整。”
后现代理论是一种文化批判,而作为文化批判,它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思想和思考行为。因而应把现代性和“现代性”的僵化观念区分开来。“现代性”指的是这样一种生活和思考方式:它对事物(包括“现代化本身”)抱着一种既欢迎变化又对变化采取审视的态度。如果我们把现代性看成是一种在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来的积极而审慎的求变意识,那么“后现代”批判(指积极的那种)本身就是“现代性”在某些关键时期的自我调整。关于“现代化”的僵化观念本身就是现代思想批判的对象。肯定“现代性”,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重述现代性,以便对现代状态做出批判分析,为它的进一步更新而做准备。
作者在这里说得很清楚,后现代作为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性调整,不可能是同现代性决然分开的,而仅仅是现代性内部的一种变革——是面对高度发展了的现代性的一种自我纠偏。而在现代中国,现代性在经过相当艰难的求索阶段以后尚在起步或刚刚进入现代性,因此,“现代性在中国尚任重道远。”